行走部落百科—孫賈尚軒
人稱「小虎哥」的部落文青「孫賈尚軒」,是土生土長的卑南族人。宛如一本部落百科全書,他對卑南族祭儀文化如數家珍,加上口條清晰,是部落優秀導覽員。有感於部落文化保存與人才外流的急迫性,小虎哥努力推行部落育才工作,這一趟就跟著他,紮實地認識卑南族與下賓朗部落吧!
百年歷史的下賓朗部落,原名「pinaski」,是「上坡」的意思。部落歷經三次遷徙,目前位於臺東知名的「綠色隧道」北端右側。初創時,屬於卑南族八社十部落中規模較小的部落,約400多人,歷經時間流轉,人口數雖少,卻依然保留歷史文化的軌跡。
曾有族人說:「原住民沒有文字,但你可以從歌舞中認識我們的語言。」下賓朗部落傳承卑南族古老的傳統樂舞與祭儀文化,重要的四大祭典:「除草祭、收穫祭、猴祭、年祭」,仍年年在下賓朗部落舉行著、延續卑南族人合 作無間、敬天地的精神。
「mi’aputr」指的是戴花環的人們,也是卑南族最為人所知的族群特色。過去部落族人就環境周遭採集花朵,以常見的紅、黃、白三色主花,運用羊齒蕨及檳榔葉的纖維捻搓成線,再加入萬壽菊、雞冠花、青草葉等不同素 材烘托編織而成。
花環象徵認同與榮耀,也是祝福與情誼。喜事配戴、喪禮則由逝者戴花環遠行;夫妻、友人間、部落族人或賓主之間均能互相饋贈花環。在為期四天三夜的學習工作營裡,深度學習卑南族人的文化與生活智慧,以飽含意義的花環,牽起志工與部落深厚的情誼。
人稱「小虎哥」的部落文青「孫賈尚軒」,是土生土長的卑南族人。宛如一本部落百科全書,他對卑南族祭儀文化如數家珍,加上口條清晰,是部落優秀導覽員。有感於部落文化保存與人才外流的急迫性,小虎哥努力推行部落育才工作,這一趟就跟著他,紮實地認識卑南族與下賓朗部落吧!
少中哥,是推動祭典文化的重要幹部,從小在部落長大,跟隨父親孫大山的腳步致力部落事務。如今肩負部落祭儀中訓練部落少年的重要任務,也擁有一身卑南族人的拿手本事:從山林裡辨識取材,到竹、藤在傳統工法的運用等。準備好,一起成為部落勇士吧!
蕙瑛老師跟著母親李亞蘭一同經營「巴兒拉邦紅坊」,學習部落傳統服飾工藝,深知文化紮根的重要性。她將長久累積的部落文化養份,轉化投注到部落樂舞劇的創作裡,從展演服飾、燈光、道具、編舞均一手包辦。如今,透過樂舞的力量,讓部落年輕人透過參與,進而認識自身部落文化。
秋月mumu(卑南語:阿嬤)家有塊地,是卑南族人的日常飲食縮影,包含各式根莖類作物與部落已少見的小米。除了耕作,mumu也是傳統美味的料理好手,不僅製作小米釀,各種不同 餡料與料理手法的米食餐點,經過mumu之手,都成為餐桌上令人食指大動的風味佳餚!
下賓朗部落位於臺東「綠色隧道」北端右側,鄰近臺東火車站,是地緣關係絕佳的部落文化窗口。綠色隧道綿延長達兩公里,兩旁參天的百年茄冬老樹雖美,卻也因此讓不少旅人錯失進入部落的機會。這次學習工作營,將邀請大家一起打造卑南族的公共花園,做為未來認識部落的起點,也為下賓朗部落墾拓美麗新地標。
花環是卑南族展現情感聯繫最重要的媒介。早年卑南族人編織花環,從天然的週邊環境裡取材,隨著時間流轉、自然環境改變,族人改至花店採買,或以人工塑膠花取而代之。
學習工作營號召熱情的你,一起加入復育花環公園的行列,種下不同花草素材,提供族人未來祭儀時使用,找回過去滿園馨香的自然環境,也找回花環部落的榮耀。
打造一座卑南族STYLE的公共花園,從設計到選材一點都不能馬虎。跟著部落園藝設計達人--—許翰生,人稱「許二哥」的慧眼,學習部落傳統文化元素,如何應用在花環公園的妝點與呈現:美麗的竹編牆傳統工法、象徵薪傳的生活場景「三石灶」,以及充滿故事的部落圖騰等。共同參與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濫觴,邀請熱情的你和部落設計師,一起具象呈現卑南族文化之美。
卑南族歷史文化悠遠,儘管歷經時代變遷,至今仍保有簡樸卻豐厚的部落文化。工作營期間,將帶大家實地走訪部落,欣賞傳統家屋、認識重要的青年會所「巴拉冠」、祖靈屋等傳統建築,理解卑南族部落年齡組織與歲時祭儀、生活環境的緊密關聯,也理解卑南族傳統服飾,因應年紀與性別而有不同差異。參加部落巡禮的志工們,每人可獲得一只部落風特色束口後背袋,其樣式改良自部落傳統男子服飾的片裙,意義非凡!
寂靜沁涼的夜晚,在大自然擁抱下,無須購票排隊入場,一同欣賞一場國家級的樂舞演出,由林蕙瑛老師帶領的米亞普文化藝術團,和部落族人一起在部落唱自己的歌,跳自己的舞。 在部落,歌唱即日常,生活在部落裡,經常能遇見一人起音,眾族人輪番唱和的歡欣美好。接著,再跟著部落青年學習最卑南族傳統歌謠與舞步,盡情體驗族人知足、簡單的部落生活。
pazekan是卑南族除草工作時使用的工作籃。早年部落以小米為主食之一,「除草」成為日常中重要的農事工作,部落女性們除草時,每人便各執一工作籃上工。本次學習工作營,將在部落族人帶領下,學習編織自己的小型時尚側背工作籃,習得部落傳統編織技法之餘,也感受卑南族部落婦女在傳統生活中團結、互助的精神。有了自己專屬工作籃,有機會就回到部落一起工作吧!
如果你以為「阿拜」就是假酸漿葉和月桃葉的組合,那就low掉了!本此學習工作營要帶你品味部落美食「阿拜」的N種吃法,看部落料理達人如何運用南瓜葉、絲瓜葉混搭作為粽葉;而精華的內餡,除了豬肉外,原來也能以各種原生豆,及溪流中的蝦蟹替代…。下賓朗部落將阿拜「吃出在地、也吃出不同時令」的新高度是卑南族人取之自然的生活智慧,與飲水思源的珍惜食糧之情。
成為一名被認可的部落勇士,山林知識與建材工法是學習必經之路。跟著族人從辨識自然資源開始,選用哪種竹材才適宜?哪個季節宜生長?哪個季節宜採收?在在都是確保傳統建物穩
固的關鍵。
除了認識竹材的多樣性,工作營的夥伴們將親手削竹皮、製竹杯,並彩繪上富有象徵意義的部落圖騰,配上秋月mumu的風味小米釀,體驗一名卑南少年的勇士養成之路。
完成四天三夜的工作和技能學習,來和部落族人一起編織花環吧!花環是卑南族人「美」的展現與榮耀的象徵,致贈花環更是友好情誼的連結。為他人編織時,務必要專心一致地想著贈與的對象,這樣編出來的花環,才最能與受贈者的氣質相襯,充滿真誠與十足心意。
為彼此戴上美麗的花環,成為部落族人認定的朋友,大夥席地圍圈交流時,情感也隨著花香,在工作營期間大夥共創的回憶間流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