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國爸【布農小米的知識庫】
天國爸從小跟在雙親身旁,學習小米文化、協助農務,身上擁有豐厚的布農 小米文化的知識,想要認識小米,不用再求助google與維基百科,走一趟蓋 亞那工作坊,指名找天國爸絕對是首選。
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,村民以布農族為主,位於崁頂溪沖積扇上,布農族名 Kanating,這裏早期是布農族的獵場範圍,在1917~1918年間,原本居住在 大崙溪流域 Mahalivan(麻佳里宛) 社的布農族人常常到此出獵,發現當地 土地肥沃,試種有成,才移居至此。第一個來到崁頂的家族為isingkaunan, 直到現在崁頂部落的歷史已超過100年。
崁頂部落是八部合音PasIbutbut的發源地,也是PasIbutbut首次被記錄下來的 地方,在1943年,由日本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所紀錄。另外,這裡也依循 布農畫曆,保留完整的布農小米祭儀。布農部落中傳統的宗教是泛靈信仰 (Animism),是一種複雜的農業儀式和生命禮儀,布農畫曆便是記載儀式的文 字曆畫,其中用符號標明了:播栗祭、豐收祭、開墾祭、除草祭、打耳祭、 取稗祭....等的祭儀,崁頂部落透過依照傳統工序種植小米的,也將這些珍貴 的祭儀文化流傳至今。
位於台東海端鄉崁頂村,距離關山車站約6分鐘的Kaiana蓋亞那工作坊 ,Kaiana一詞在布農族語(郡社群)是「懸掛、垂吊」之意,天國爸講述小米 一年就只有一次收穫期,收成後會將小米垂吊在天花板,終日受爐灶的柴火 煙燻保存,再者也可以防止鼠輩或其他動物啃食。
蓋亞那工作坊成立到現在已12年,起初以手工藝為主,但天國爸眼看小米文 化在逐漸消失在崁頂部落,他心想「有小米的地方,才有布農族的文化」, 布農族的歲時祭儀,是依著小米生長的時序為主,小米的消逝也代表傳統祭 儀也會逐漸沒落。蓋亞那工作坊開始著手復耕小米的計畫,許下把小米祭典 找回來的宏願,天國爸為創作名為「布米不迷」的木雕,為此警惕布農族的 小米不能迷失。
當小米重現在崁頂部落,能煮小米飯的老人家並不多,因為煮一鍋好吃的小 米飯,耗時又費力,天國爸的女兒Ibu,花了一年的時間煮出了連老人家都豎 起大拇指,甚至落下淚珠的金黃小米飯,心心念念的小米滋味就是家的味道 啊!Ibu的好廚藝將小米的地位升等,藉由烹飪重新演繹布農族的傳統食材, 蓋亞那的招牌:布農小米飯套餐,就是最好的見證。
天國爸從小跟在雙親身旁,學習小米文化、協助農務,身上擁有豐厚的布農 小米文化的知識,想要認識小米,不用再求助google與維基百科,走一趟蓋 亞那工作坊,指名找天國爸絕對是首選。
金蕉媽有「綠手指」的稱號,枯槁至極的 植物經由她的手,都會上演大復活的劇碼!除了種植日常需要的食材,更重 要的是作物「保種」的工作。金蕉媽有搜集種子的小嗜好,只要哪兒有新的 、沒看過的種子,就會是他眼神鎖定的目標。
Ibu說金蕉媽以前是廚師的關係,時常跟著媽媽到 處嚐遍美食,也吃過不少原住民風味餐。透過吃,養成Ibu對味覺的敏銳度, 加上小時候喜歡買烘培書,她生活在有小米文化的環境裡,雙親也是部落的 文史工作者,讓Ibu研發的餐食都有濃厚的文化底蘊,能吃亦能說出一口好故 事。
蓋亞那工作坊所使用的小米都是自家種喔!小米田位於工作坊不遠處,起初 從2分地開始種植,後續因為小米的復耕有成,面積逐漸擴大。依山而居的布 農族,最重要的主食是小米,耕作用地多是山坡旱地,開墾、播種、疏苗、 趕鳥都仰賴人工進行,小米得來不易,吃在口裡真的要萬分珍惜。這裡的用 餐地點不在室內,在自然環境的田園中享用,是豐富生態又結合在地食材的 大地餐桌。 在這次的學習工作營,我們將在田間,跟部落一起合力打造讓遊客能舒心用 餐的舒適空間。
藤編從採藤、去皮加工到削藤,是一門「吃力」的技藝。走進蓋亞那工作坊 ,可以仔細看屋頂垂掛的藤編成品,都是出自天國爸之手,對於藤編工序天 國爸早已諳熟於心,對關鍵步驟了如指掌。跟著天國爸一步一步學,一起用 傳統藤編及竹編打造小米田的圍籬牆。
工藝起家的蓋亞那工作坊,植物染是其中一項技術,所使用的染劑是金蕉媽 親手種植的馬藍(俗稱大青、大菁),本草綱目上記載:「莖葉皆深青,故 名大青。」也是台灣藍染所運用的植物。特別的是薑黃,除了作為中藥材與 食材, 也是能作為染料使用,崁頂的薑黃用於染布的歷史,在日據時代就有記錄, 當時主要是染織線之用。這次Ibu要帶著大家一起來做天幕植物染,成品會用 在佈置小米餐桌,打造最chill、最時尚的用餐空間。
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,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族群。布農族畫曆上的象形圖 文,是屬曆法文字,紀錄的是以月亮圓缺作為小米耕種和舉行祭祀的依據。 然而要經過多少努力才能吃上一鍋小米飯呢?跟著天國爸一起取下一束小米 穗,以雙腳搓揉使小米脱粒,再將小米粒放在木臼中以木杵敲擊,讓穀殼與 穀粒分開,接著不斷翻搖竹篩,留下鵝黃色的小米粒,就大功告成囉!一起 來體驗小米在腳底搓揉一番的新奇感受。
崁頂部落的族人們,曾自發性的籌辦《崁頂百年・憶起回家》特展,講述由 1917年到2017年的遷徙歷史。《我的名字從何而來》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, 是族人結合不同資源與力量,營造共創的展覽空間。布農族是一支不斷遷徙 的族群,展覽是集結各家族遷移至此落地生根的故事,與家族命名與傳承制 度的成果展現,兩項特展都記錄了崁頂布農族人生活的點滴與傳承又創新的 生命力。
蓋亞那工作坊拜金蕉媽愛保種的嗜好所賜,目前保有4種不同品種的苧麻,苧 麻線是用來編織布農族常用的藤簍的重要材料,它要能負重、耐用。這次將 要製作的獵人餐盒,會用苧麻絲揉捻成繩,再融合傳統的布農藤編,除了作 為餐盒,出外逛街也是很特別的時尚小物。千萬別被照片驚嚇到,似高難度 的技法,但只要靜下心跟著Ibu的步驟,人人都是藤編大師喔!
布農族對於獵場領域,是有著嚴謹的規範,每個氏族有自己的傳統獵場區域 ,不會越界捕獲獵物。當狩獵的季節來臨,Ibu形容過山上獵人們走山的情景 ,她說:「夜晚遠看都能看到頭燈晃動的光線,一閃一閃的!」這次大家白 天上山,實際走在的獵徑,學習用獵人的眼睛觀察動物行走的路徑、辨認野 生植物。還能跟獵人一起用餐,享受野地食房的炊煮樂趣。
蓋亞那的餐桌,吃的是『家』的味道,每一口都是在地滋味,就連山林花叢 間的植物,信手捻來收在盤中都可以是大自然的美學饗宴,一旁搖曳的鞦韆 和小米相映為用餐環境增添了童趣味。端上桌的佳餚,以月桃葉做盛器,裡 頭裝滿金黃有嚼勁的小米飯,與固定的最佳配角:紅藜葉天婦羅、布農泡菜 、火烤鹹豬肉,想知道今天有什麼菜?先到金蕉媽的田裡走一圈囉!
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,傳統祭儀最多的族群,以象形圖像繪製的布農畫 曆,符碼的紀錄與祭典皆是依照小米生長的時序而誕生的。1943年,日本民 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,在崁頂部落聽到射耳祭中的祭儀歌曲「祈禱小米豐收 歌」,也就是布農族著名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,因此這裡被視為是 PasIbutbut的發現地與首次被記錄下來的地方。為了保存傳統,天國爸也成立 了「崁頂布農古調合音團」,期望布農族傳統樂音,也能持續在小米田間傳 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