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我們+起來 互助,夢想的第一步

在臺東的你,是不是剛好也有想做的夢?

互助,讓我們一起守住夢想的第一步。
夢想互助社,是回首五年的歷程,慢慢找到的定位。以互助為名,更希望凸顯在執行計畫的歷程中,如何慢慢成為夥伴,如何傾聽以及尋找可能的方法。

在臺東實踐夢想,似乎有不同的可能與路徑。臺東縣政府藉由我們+起來計畫,從傾聽開始,不是由任何單位指導,而是回歸部落生活的想要,放大看似微小的想要,透過互助,從一個人到一群人,成為可以被實踐的夢想。

23個夢想,23條路徑

「我們+起來」計畫歷經5年,累積23個部落夢想,在2022年的10年,我們與台東的夥伴們,策了一個名為「夢想互助社」的成果特展,以『找共鳴』、『找方法』、『找夥伴』構成了這五年計畫的核心和歷程,透過展覽分享23個分布於台東各處的案例,吸引同樣生活或關注台東的夥伴,從夢想出發,能在展場中找到實踐夢想的方法,同時反思自己的初衷。

夢想很浪漫,過程很現實。所以每一個夢想實踐的路徑,都異常珍貴,我們希望把每一條路徑都能永久保存,透過這些獨特的路徑,讓尚未踏上夢想旅程的夥伴們,自由拿取各自所需的麵包屑,走上自己的實踐路徑。

夢想帳本,彙整五年來23個案例,希望整理成一套方法,讓內心懷有「想要」的大家,勇敢的踏出第一步。

找共鳴

尋找有共鳴的關鍵字,確認夢想前進的方向。

  1. 尋找與自己內心產生共鳴的「想要」
  2. 對應底下的的標號,找尋實踐方法的路途

夢想關鍵字

夢想地圖

從經驗裡,尋找可以依循的方法。

我們+起來計畫,隨著五年的累積,逐步的調整核心與方向,從自我調查與整理、空間美學經營到故事策展,吸引不同單位共同加入。回到案例的初衷,概略分為文化教育學習、旅遊服務產業、工藝與青年陪伴,當然,空間很難絕對的分類,從初衷慢慢擴散,類別或許也延伸成更多的可能。

  • C1-01

    初心榕棧

  • C1-02

    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

  • C1-03

    射馬干多功能聚會所

  • C1-04

    sinapayan 青年工作站

  • C1-05

    永康部落兒童教室

  • C1-06

    芭洋 Amis 美饌

  • C1-07

    土坂金宿

  • C1-08

    卡路風工坊

  • C2-01

    麻茶屋民宿

  • C2-02

    卡那歲工作坊

  • C2-03

    里艾廚房

  • C2-04

   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

  • C2-05

    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

  • C2-06

    建和鹿寮青創基地

  • C2-07

    都蘭國 'Etolan Style

  • C2-08

    PIKAK 麵麴文化廚房

  • C3-01

    撒巴里文化藝術工作室

  • C3-02

    Kadruwan,巴布麓青空間

  • C3-03

    賽妃手作坊

  • C3-04

    哈匿藝術工作室

  • C3-05

    亞設之地手作烘焙坊

  • C3-06

    salong 農特產品展售中心

  • C3-07

    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附設捌個零社會企業

臺東地圖

初心榕棧縱谷\初來
初來部落青年+社團法人臺東縣市青年永續發展協會

問題:初來缺少一個青年聚會空間、青年外流
解法:#閒置空間活化

部落OK轉型活化 高聲部落文化與青年夢想的實踐

山與河水並行之處,位在初來部落的初心榕棧,是一群布農族青年的夢想,一個可以聚在一起又不會吵到部落的聚會空間,在這裡可以自在的刷著吉他,每一樣信手捻來的物品都可以是自然的樂器,在了解青年對於部落的重要性後,參與計畫的他們,選擇將閒置的卡拉 OK 店,打造成青年的文化平台,後來這裡成為做族譜的教室、東布青開會的空間,也成為在初來許多文化課程的開始。

「火升起來,人就回來了。」同樣在東布青裡的初來青年,這一群由文化聚集的夥伴,用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的開始,當發現需要空間時,便練習適當的引入計畫資源,打造一個階段性的空間,所以女青年開始在這裡學習織布、男青年開始在這裡討論揉皮,而他們最初的初衷,不是搭建一個華麗的展示空間,而是大家會想要聚在一起的家,一處火能升起來的地方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保力達

改造空間的過程中,有很多朋友與志工無償的付出,每天忙完就用「保力達」飲料來答謝他們!非常感謝這些朋友的幫助,一起與我們成就夢想!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吉他

以前我們聚會時,常彈著吉他、聊著夢想;而我們真的踏出夢想第一步,將過去的卡拉OK空間改造,變成部落族人在這裡進修上課,凝聚能量的基地。而這把「吉他」,就代表我們夢想啟動的初心與初衷!

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 縱谷\巴喜告
abus takisvilianan 邱春女

問題:材料沒辦法交流、找回傳統工藝傳統素材、沒有傳承場域、空間不敷使、缺少材料陳列收納空間、沒有適合教學的場域
解法:#耆老記憶 #身體實踐 #打造教學交流場域 #生活美學

架起交換部落美感櫥窗,延續一處記憶傳承的空間

致力於布農族傳統服飾的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,長期在部落的經驗,讓abus 開始思考,有沒有一種可能,讓櫥窗展示從這片土地所長出的素材,屬於部落渾然天成的美感基礎,並且能進一步互相分享交流,了解布農族人與環境共的智慧,奠定工藝文化的基礎,從接觸自然、認識素材到實際透過身體經驗記憶技藝。材料是織女最呵護的寶貝,但如何讓素材美的陳列,需要設計師參與其中。

在戶外櫥窗,許多環節需要跟大自然妥協,兼顧現代的硬體實用性、搭配四季變化,讓陽光和雨水,轉換成為一片景色。熟稔的纖維與空間尋找獨有的平衡。自然而然的流動著、編織的每個細節就是生活美學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櫥窗延伸成為一個場域,是織女日常刮苧麻的房間,是織布工藝交流的教室,是藝術家創作的空間,從學習工坊成為部落工藝美感交流的平台,唯一不變的是分享的初衷,依然會在這個夢想空間無限延伸。無論是不是青年,只要你也有夢想,我們+起來都會護住你的第一步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苧麻

布農族的織布文化中,「苧麻」這個作物已斷層將近80年。在跟老人家學習織布的過程中,老人家告訴我說:「以前苧麻是我們編織衣服,最好、最重要的線材。如果沒有它,就辦法織成衣服。」老人家將苧麻留給我,要我種到土地,將苧麻延續給下一代;半年前開始栽種,從一顆苧麻,現在已種出一大片苧麻田。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編織品

這個「織布箱」看起來只是一塊木頭,可是我每每看到它,想到的卻是我們流失的傳統文化。因為這樣一塊木頭,它可以織布,也可以織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,它隱含著我們博大精深的織布文化。

射馬干多功能聚會所 臺東市\建和
臺東縣射馬干青年文化發展協會

問題:法規限制、空間不適合使用者
解法:#彈性的設施 #善用竹子的族群 #超越想像的結構工程

可以好好使用的聚會所 限制裡超越限制

聚會所,在臺東許多部落中,除了成為聚會的場所外,文化健康站、青年聚會、部落會議與各式各樣的活動,同樣都會選擇聚會所做為基地,在不同的區域聚會所也有著不同的樣貌。位在臺東市的建和部落,聚會所同樣也是長者文健站與幼童聚會活動的場域,礙於現有的法規限制,這裡成為一個日曬雨淋的場地,陽光炙熱時長者要忍受的日曬,細雨綿綿時孩子要冒著淋雨的風險。

一群關心建和的射馬干青年,盼望著回家的第一步,是照顧好長者與幼童,因此發起一個夢,讓聚會所成為可以好好聚在一起的地方。在現有法規的限制下,青年集思廣益,透過活動的牆面,日曬雨淋處,拉起一道活動式的牆面,讓這裡為一個符合限制又能克服限制的空間。這段逐夢的歷程,也奠定後續這群青年前進的基礎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鞦韆

射馬干相聚的本質,互助合作的體現。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會旗

認同不一定要有血統牽連,可以是意象,神鹿與荊棘。

sinapayan青年工作站 南迴\正興
cemedas giling高國曦+正興青年們

問題:沒有青年會所與聚集空間、青年凝聚力
解法:#搭建工作站 #親友工班 #好友設計師 #彈性空間使用 #當作沒有退路的做 #每個人都有角色

搭建凝聚青年的空間,有機的回應不同狀態與需求

Sinapayan 取其挖石整地的意涵,象徵部落青年從基本的勞動轉換成為部落的力量。由太麻里溪上游的四個部落遷村而重組的正興,作為部落傳統領袖的cemedas lja giling 高國曦,有感於部落青年的重要性以及暫無cakal(青年會所)的現況。2018年集合部落青年,參與我們+起來計畫,以青年工作站為名,開始搭建一個屬於青年聚會的空間。

「藉由空間的完成,回應青年對於部落的付出,也讓青年能成為空間的力量;部落裡,每一件事情的完成,都需要年輕人一起。」Sinapayan青年工作站是一個有機的存在,隨著部落當代生活與傳統文化邏輯的節奏,可以是部落客廳,青年凝聚與休憩之處;也是學習的場域,練習卸下個人意識,重新回到部落群體裡。阻擋自身的自以為,從個人學習踏入群體。Sinapayan慢慢形成,從我們+起來到不同的計劃,從骨架、門、窗到戶外的小屋,最後因為青年的參與,火的升起,在這裡每一種樣貌都是這樣應該要有的樣子。

5 年來,累積不同計畫的養分、此刻青年需要什麼,這裡就會成為什麼;此時有什麼樣適合這裡的資源,這裡就成為另一種樣貌。走一步算一步的部落入門心法,看到人就問、抓到人就做。老人家說智慧、專業工班忙修繕、青年接續除草砍竹、在這個空間每個人自然擁有一個角色。立了中柱,就能搭上橫樑,就能掌握茅草的方向,也就層層疊疊地、堆起了一群人的心,沒有流程表,只要青年聚集在這裡,工作站就永遠有存在的意義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相片本

工作站這個場域,讓任何人可以聚集在一起,也感謝工作站從無到有的過程中,參與其中的哥哥、姊姊、部落長輩及這段時間所有協助的青年工作站的每個人。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taqetaq

「taqetaq」,年輕人最喜歡也醉常使用的地方,工作結束後,躺在竹床休息聊天;朋友送來關心,就圍坐在篝火旁,取暖烤肉;跟ama、ina 一起工作學習的地方。

永康部落兒童教室 縱谷\永康
balahu istanda心雯、biung istanda必勇夫妻+部落青年

問題:部落孩子的教育、找不到資源、過程懷孕、經費有限、施工不易
解法:#閒置空間活化 #分階段完成 #慢慢來比較快 #堅持不放棄 #相信專業

一個有屋頂的課輔教室 實踐一個照顧孩子的夢

孩子照護,一直是心雯最在意與重視的。參與我們+起來最起初是希望為自己的早餐店打造一個店面,但最後心雯與必勇兩個夫妻選擇實現另外一個,更在意的夢想:為課輔班的孩子找一處專屬孩子的空間。在部落,孩子的教育是極為重要卻經常遺忘的,母語文化的學習、課餘之間的才藝學習、學校課後的課輔陪伴;原本一直使用永康教會所提供的空間,但教會空間使用有限,因此心雯一直尋找不同的資源,希望能夠打造屬於孩子的空間。

在永康部落下方有一處過去用作養蠶、活動中心的閒置空間,屬於心雯家族的產權,小夫妻兩人想著,不如就把這個空間整理起來,作為永康孩子的天堂夢空間。

這樣的起心動念,走到實踐的步驟,非常不容易。在全面的評估以後,幾乎所有的環節都需要整建,從主結構的補強、地面、照明等等,唯一慶幸的是,至少這裡是一處有屋頂並且不會漏水的空間,光是門窗的修繕就已經超過既有的預算。因此我們一起決定把夢想的時間拉長,一點一點打造好這個空間,選擇保留原本的木框窗,讓歷史與美感留在建築上,把需要專業修繕技術的工程委外,其餘基地的整理、刷補強面油漆等,號召教會同工、課輔計畫的夥伴,利用工作之餘,一點一滴地把孩子的天堂夢打造起來。心雯 biung 的逐夢過程還在持續,但透過我們+起來,一起守護住第一步的勇氣與開始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石頭

剛開始這空間都是石頭,就像廢墟一樣,後來我們用一磚一瓦將教室修復起來。現在,這間教室充滿了知識,也是孩子們尋求夢想的書屋。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書屋修復照片的展板

因為書屋修復的過程,有非常多人的投注,修復過程的照片時刻都在提醒著我們,孩子的天堂夢正在一步一步實現。

芭洋Amis美饌 縱谷\大埔
fayan kakopa高筱媛+親愛的老公與一家人

問題:穀倉改裝用餐環境需克服用餐品質與動線、穀倉空間大需要視覺重點與用餐重點、需要學習布置空間美感
解法:#設計師學習 #無敵老公 #自己動手做 #不缺席每場培力課程 #制定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功課 #善用燈光與植栽改善僵硬的鐵皮水泥空間

感受空間的獨白 交織文化與飲食的餐桌

大埔部落裡,一間諾大的房子,延續著池上 kakopa 氏族的記憶,轉彎走進倉庫,融合竹、藤與植物構成的用餐,這裡是芭洋 Amis 美饌,一間承載筱媛夢想的空間。回鄉後的筱媛從食物找到一條回家的路,透過食物與文化,研發出許多具有地方滋味的料理,結合當季時蔬與兒時記憶,屬於池上阿美族的味蕾,在這裡能夠一次品嘗到。

「回到部落開一家自己的餐廳,完成自己所想呈現的美感,找到自己文化的根,是最美好最值得的事」,開始做食物後,一直很希望能有一個空間,拉長遊客駐足的時間,好好坐下來舒服的品味食物,因此一個好好的用餐空間成為筱媛的夢想。在我們+起來設計師進駐後,筱媛全然的信任設計師,在表達完意見後跟著設計師練習美感,練習讓空間說話,與老公兩人透過竹器、藤器、木板,一點一點打造空間的樣貌。如今在回首,fayan 有了許多的故事與感受。fayan 把握每一次計畫課程的機會,用力的學習不同的知識,把夢想切分成不同階段,制定好需要完成的事情,讓夢想走的踏實。」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魚籠

這是我爸爸親手做的魚籠,給我當餐廳裡裝飾的燈飾,讓餐廳擁有獨特的風景;我很感動爸爸用行動支持我的夢想!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糯米

無論是釀小米酒、美食料理,「糯米」都是我們餐廳重要的食材,也是連結我們與部落重要的臍帶。

土坂金宿 南迴\土坂
muakai tjaljinau吳亞璇+土坂部落的夥伴們

問題:穀倉改裝用餐環境需克服用餐品質與動線、穀倉空間大需要視覺重點與用餐重點、需要學習布置空間美感
解法:#設計師學習 #無敵老公 #自己動手做 #不缺席每場培力課程 #制定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功課 #善用燈光與植栽改善僵硬的鐵皮水泥空間

感受空間的獨白 交織文化與飲食的餐桌

大埔部落裡,一間諾大的房子,延續著池上 kakopa 氏族的記憶,轉彎走進倉庫,融合竹、藤與植物構成的用餐,這裡是芭洋 Amis 美饌,一間承載筱媛夢想的空間。回鄉後的筱媛從食物找到一條回家的路,透過食物與文化,研發出許多具有地方滋味的料理,結合當季時蔬與兒時記憶,屬於池上阿美族的味蕾,在這裡能夠一次品嘗到。

「回到部落開一家自己的餐廳,完成自己所想呈現的美感,找到自己文化的根,是最美好最值得的事」,開始做食物後,一直很希望能有一個空間,拉長遊客駐足的時間,好好坐下來舒服的品味食物,因此一個好好的用餐空間成為筱媛的夢想。在我們+起來設計師進駐後,筱媛全然的信任設計師,在表達完意見後跟著設計師練習美感,練習讓空間說話,與老公兩人透過竹器、藤器、木板,一點一點打造空間的樣貌。如今在回首,fayan 有了許多的故事與感受。fayan 把握每一次計畫課程的機會,用力的學習不同的知識,把夢想切分成不同階段,制定好需要完成的事情,讓夢想走的踏實。」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魚籠

這是我爸爸親手做的魚籠,給我當餐廳裡裝飾的燈飾,讓餐廳擁有獨特的風景;我很感動爸爸用行動支持我的夢想!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糯米

無論是釀小米酒、美食料理,「糯米」都是我們餐廳重要的食材,也是連結我們與部落重要的臍帶。

卡路風工坊 南迴\土坂
lanpaw kaljuvung+kaljuvung家屋的所有家人

問題:有了小米農事知識空間以後,需要一個工藝平臺空間、腹地狹小可使用土地不多
解法:#家人出力 #計畫出錢 #堅信夢想 #善用斜坡的排灣族建築知識

感受空間的獨白 交織文化與飲食的餐桌

talem小米教室,是藍保一路學習的階段性呈現。延續著talem深深植入與padral(涼亭)的意涵,藍保希望在自己生長的部落,有一個有機的空間,奠基在排灣族家屋延伸的padral,在這裡是vuvu(長者)與vuvu(孩子)交換智慧的地方;是婦女們自在交流手工藝與部落訊息的場域;更是勇士團學習自身文化與歌謠的空間,延伸家的空間也拓產學習的尺度,回應使用空間的人,讓talem小米教室慢慢長成更多的可能。

透過不斷的實踐,累積著更多的能量,lanpaw的夢想在talem小米教室完工後得到安放的位置。透過我們+起來,padral更趨於完善,成為文化教室、部落廚房以及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空間,在土坂一個能回應文化的場域,除了祭祀空間其實並不多,期待透過talem小米教室能在這裡看見更多的故事延續與發生。堅持著夢想的信念,透過計畫的支持與家人的出力,或許夢想就不再如此遙遠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Talem 我們+起來的空間改造工班~(皮製作品)

卡路風工坊空間改造邀請的工班是拉日格安一家人,工班在九天就完成 padral斜坡涼亭。在工事期間,拉日格安一家人也指導我在傳統工藝的木屋搭建、狩獵延伸工序如鞣皮、加工、防腐處理,並學習縫製等。也啟發卡路風工坊除了農事與狩獵上,也走向傳統工藝之路。

最常使用的一件物品:小米

卡路風工坊的根基是農耕,品牌在 Talem 種植。任何的計劃執行、活動行程、教育學習、體驗手作都是以小米為中心思想。就如先祖留傳的話 avan na vaqu a tja kudakudain(我們總是圍繞著小米生活)。

麻茶屋民宿 南迴\新興
zuluzulu孟月仙+計畫團隊

問題:民宿空間與生活空間重疊、該造需考量商業經營與生活需求
解法:#善用視覺感受 #考量環境因素 #擴大擴大

打造族人共享與交會的場域 延伸多元的使用空間

撒布優部落裡的麻茶屋民宿,沿著斜坡而建,是部落少數由族人經營的民宿空間。排灣族語的 macaqu 有著讚許稱讚的意涵,經營著這裡的月仙有個夢想,希望能整理民宿前方的廣場,成為民宿客人與部落族人共享與交會的場域,補足民宿本身沒有舒適公共空間的缺憾。

macaqu 民宿坐落在部落村莊裡,跟同樣在部落村莊經營商業空間的族人面對一樣的問題,在部落裡空間必須是多功能的,符合不同時段、不同人群的需求;家裡長輩整理農作物的一隅、中壯年聚會討論的空間、青年孩童學習文化教育的場域,民宿客人悠閒享受部落氛圍的角落。

macaqu 希望能乘載這些人的想望,成為所有人的麻茶屋,在我們+起來的支持下,透過南方松擘劃出複合式廣場的開放空間,搭配著草地、石桌與美景,與月仙夢裡客人及族人共享的交會空間,也就真的不遠了。

卡那歲工作坊 縱谷\武陵
biung takisvilainan邱智偉+ngavan manqoqo全曉玉一家人

問題:沒有人、沒有收入、沒有營運模式
解法:#太太的愛 #家庭的支撐 #我們+起來萬能小秘書 #不要給自己後路 #有夢就去做 #相信設計師專業

世居的土地上打造分享廚房,連結 cina 與文化的身影

kanasui 卡那歲,是當年部落種植水稻田的小社,也是 biung 一家人生活的家。回鄉後的他,慢慢認識自身與這片土地的故事,驚覺熟悉的日常原來如此獨特,因此他希望打造分享知識的廚房,用最簡單的食物,分享生活中耆老延續的記憶。夢想的開始,多虧太太的一路支持,讓當時剛起步的卡那歲工作坊,走過最顛頗的階段。

「我希望這裡成為讓大家在一起的空間,是布農文化分享廚房、食農教育的山林教室,也是孩子認識自己的地方。」打造空間的第一步,他們選擇保留,保留布農族養活一家人的三石灶,那是家族聚在一起的空間,也是文化開始的地方。從空間到遊程,現在的卡那歲比起 2017 年剛加入我們+起來以前,已經有許多的不同,一年一年的累積,讓他們的堅持可以透過這個空間延續,唯一不變的,是他們對於這片土地與文化的初衷。

當 biung 全然的相信設計師聖華,夢想慢慢地放大。充分溝通想法,把自己會的跟設計師專業連結,慢慢建立很高的合作默契,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打開,讓空間放心交給聖華,設計師需要人力 biung 來,設計師需要購買 biung 就努力找錢,因為夥伴,卡那歲放大了夢想,創造大於夢想基金的價值與成果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作物乾燥瓶

因為祖先留下的土地,可以將小米、紅藜、油芒 ... 等寶物留傳下來;我們回到自己的土地之後,希望能重新復育這些傳統作物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火種

每次辛苦工作完之後,最喜歡大家聚在一起烤火、吃飯、喝小米酒,非常享受這個相聚的時光!也感謝縣府有這樣的計畫,讓我們可以夢想成真!

里艾廚房 海岸\長濱
liay黃偉忠+他的愛人Nakaw林姵妤

問題:空間近海腐触、品牌識別不高、空間動線指示不明
解法:#做logo #維持開心 #更新動線 #拿完鍋鏟拿竹子

有海有 liay 有魚(妤)的 Logo 打造認識我們的管道

狹長的長濱,一間特色的半戶外空間吹著海風,看著無敵海景,挑高半戶外空間有著在地文化特色的風情,用魚網 / 漂流木/礁石做燈飾,也是回鄉後Liay黃偉忠與林姵妤築夢的地方。融合海岸線的技藝、阿美族飲食與文化,讓地方的風土透過飲食呈現給大家,長期受海風的侵触以及動線的規畫問題,讓liay有一個想好好整理的夢想,並且想製作一個logo,讓人認識里艾廚房的標誌,也完整餐廳形象上的經營,打造屬於自己的一個品牌。

「這個 logo,有海、有里艾、有魚(妤)。由里艾捕獲美好的漁獲做餐,而姵妤就負責外場招呼服務客人。」那時姵妤與 liay 夫妻兩人,每天固定經營餐廳,店休的時候就開著貨車前往花蓮、臺東市區購置材料,夫妻兩人同心,買竹、材料、燈具、麻繩,Liay發揮創意利用竹子修繕屋頂與製作吧檯海浪意象,姵妤學習編繩將浮球燈具意象,一盞盞的掛上吧台區。

我們+起來計畫提供了品牌形象經營與小成本的修繕建議、導入設計協力,讓Liay姵妤夫妻,在短時間內,對於腐触的地方進行初步的修繕,同時也更新內場動線讓工作起來更順暢,以及製作一個說故事的logo,讓更多的故事,在里艾廚房,與更多人在長濱交會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小貨車

載著我們東奔西跑,臺東載竹子,花蓮買材料,沒有小貨車,住在樟原的我們會需要支付很高的運費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剖竹器

發明這物品的人實在太厲害了,因為它省了很多時間~超級方便!又超好用!

臺東縣達仁鄉土坂社區發展協會 南迴\土坂
kuljelje lja giring熊大龍+部落裡的大大小小

問題:沒有烹煮空間、傳統植物消失
解法:#部落不同點的串聯 #不怕被講話的心 #適時地關閉耳朵

複合的多功能空間,用廚房串聯一起做事的力量

大竹高溪旁群山環繞的土坂,土坂社區發展協會隨著許多人的返鄉,正嘗試著許多的可能,總幹事 kuljelje giring熊大龍在這支中扮演著重要的推手。雖然部落近年來經常辦理大小活動,但是他發現,部落裡似乎一直沒有適合煮食料理的地方,打造一個大家可以使用的廚房,成為kuljelje 當時最大的夢想。

「大家可以聚在一起,一起做一些事情。」有趣的是,原本的廚房在完工以後,慢慢成為大家習慣的生活,除了成為部落青年聚首交流的場所外,也自然地成為研發部落料裡的廚房、教學pikak 酒麴與 valeng 醃肉的平台、遊程的備餐區,同時也是土坂國小學習語言、文化與植物的戶外教室。kuljelje如今回頭思考整個過程,或許就是因為申請計畫的彈性制度,真正貼近部落最需要的,不是追著我們自己端出成果績效或者提供資料,而是跟著族人一起逐步讓夢實踐。

擅長於政府計畫執行操作的熊大龍提到,寫計畫難的是執行過程中,有太多相互的不理解,因此當有歧見,如何溝通溝通再溝通,是部落裡不能少的基本功。總會有太煩了太多了,那就交給時間去證明吧!無論如何要保持一顆分享的心情,讓每一筆帳務清楚透明、把任務交代明確,就是落實部落事務的不二法門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盤子+餐巾、石頭、食譜、桿麵棍

我們常常會使用這個空間聚會、一起吃飯、一起做餐,也順便交流彼此的看見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炊飯的桶子+小米

是釀酒會用到的器具。 協會成立共享廚房,提供族人製麴、釀酒、製作傳統美食的空間及教學場域,透過共享知識,傳承部落文化。

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 南迴\拉勞蘭
基金會夥伴+在地夥伴+青年會夥伴

問題:現有空間機能不足、想與農事體驗結合、半山腰的工程、符合現有空間的美感設計
解法:#修繕閒置穀倉 #十八般武藝的部落青年

閒置穀倉轉換使用 結合農事體驗持續前進

拉勞蘭的小米工坊,一直以來都是南迴線上,重要的地標。不僅僅是拉勞蘭部落與外界的窗口,更是部落產業起步之處。對於小米工坊,除了現階段的供餐外,由於許多不同類型的活動,會需要有一個能夠執行的空間,礙於小米工坊的空間有限,因此部落有一個夢,希望修繕閒置的穀倉,成為與小米工坊相互支援的載體。

因著部落產業的發展,基金會在部落後方的山上起闢大片種植傳統雜糧、作物的農地,起先為了置放農機具、採收的作物,建置半山腰的穀倉。然而傳統作物的種植如紅藜、小米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視,不僅僅是作物本身的營養價值,原住民食農與耕種知識更是很多人想學習的;基金會為了推廣農事知識、飲食文化,進而扶持與提升部落產業,創造在地經濟,因此沿著斜坡而上的小米穀倉,成為絕佳的實踐場域。

透過我們+起來的共好,部落有了動起來的力量,即使緩慢但卻是重要的開始。鄰近農地的穀倉,期待未來能與農事體驗以及在地農耕知識體系結合,成為農耕知識與遊客體驗的新空間,讓拉勞蘭除了小米工坊,有著更多的可能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手套

因為這是在做任何一件工作必須要有的物件,如果沒有它農人或工人的手就無法被保護,就無法在用雙手改造下一棟不一樣的建築物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構樹皮

這是部落另一個工藝上突破的物件,可以用它製作衣服、帽子甚至到這次的工作假期它是證書的捲軸。

建和鹿寮青創基地 臺東市\建和
kasavakan Youth Organization+部落好朋友

問題:閒置空間、對部落的印象單一、缺少產業推廣與文化薪傳的空間、修繕量體大短時間看不出成效
解法:#整合不同資源 #青年共作 #減法修繕 #以整理取代重機械修繕

逐鹿青年築一條家的路 從我們到青年發想基地

青年回家,可以做什麼?熱情是回家的動力,產業是在家的根本。延續著kasavakan建和的巴拉冠精神,一群建和部落的青年,取得30年歷史部落裡舊鹿寮的屋主同意後青年集資承租,將閒置的空間打造成屬於部落青年多元的發想基地。以我們+起來跨出逐夢的第一步,將想像落實成為行動,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可以。後續更整合不同的資源,讓鹿寮一點一點的成長,慢慢成為一個基地,把孩子與長者照顧好,把文化調查好,更進一步扎實的把產業發展好。如同他們所說,只要想要,逐鹿是夢想的開端,築路是行動的展現。

大規模的基地整理、屋頂補漏水、修門窗、配水電管線,每一個工項都極為繁瑣,與陪伴團隊、設計師,把夢想實踐的步驟拉長攤開,規劃不同階段的進度、盤點可運用的資源、省力省成本的工法,一步一步把鹿寮修繕工序確立下來,有系統的投入執行。如今再回首,當年部落孩童會繞路而行的鹿寮鬼屋,轉變成孩童、青年聚會、部落產業發展的多功能空間,在這裡,每個人都有自己舒服的位置。

「把想法掏出來是分享的基礎;我們最關鍵的工具不是螺絲起子,也不是木頭或鐵絲,是每次聚會桌上的海尼根!」慢慢地這個空間網羅部落營造員、計畫督導、文健站照顧服務員、專案人員、遊程推廣員,退去所有身分與頭銜,他們就是一群在建和生活的 kasavakan 青年。透過敞開彼此又凝聚彼此,一起擔起部落的大小事,鹿寮是我們對建和的熱情。計畫是一種推力,但要走的多久,每一步都是困難的選擇,是一條顛頗回家的道路,讓青年有一個發展產業的空間,真正好好地生活在這裡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祖靈屋

信仰讓我們謙卑,要相信祖靈的牽引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海尼根

堅持,也可以是一種新型態的飲酒文化。

都蘭國 'Etolan Style 海岸\都蘭
都蘭部落+一群愛都蘭關心都蘭的夥伴

問題:空間功能提升
解法:#小計劃小支持讓夢想更完整

在既有的完整上,添加多一點點的完善

都蘭國是一群生活在都蘭土地上,熱愛都蘭也關心著都蘭的人,屏除在地與移居,在這裡都蘭是唯一的號召,一群人跟著部落一起,練習著生活在這裡的方式。以文化為根基,都蘭國成為一個屬於部落的品牌,用漫長的時間厚實文化的底蘊,引進更多的可能去嘗試,讓都蘭國支持更多的想像落實。

讓夢想做的適切的都蘭國,我們+起來的計畫,能做的便是在他們推動的過程,添加多一點點的完善。

由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承租,東管處共同努力之下,打造專屬都蘭國入境大廳,成為部落與遊客鏈結的窗口,透過計畫規畫著攤車與收銀櫃臺等等,讓入境大廳內乘載的部落工藝商品,能以完美的樣態呈現給剛入境的遊客,不同的夢想我們+起來參與的方式各有不同,但只要能成為實踐夢想的力量,都是我們+起來希望前進的地方,無論成熟或者青澀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線鋸機

爸爸留下來的線鋸機,第一次使用它,就是在這次的夢想計畫中使用的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都蘭國辦公室鑰匙一把

每當開啟門的當下,對我來說都是不同挑戰的開始,有時期待有時害怕,但往往害怕後的成就總是興奮的。

PIKAK麵麴文化廚房 南迴\大溪
pia rhusagasag 馬清山+aiku 博慧珍+眾多親朋好友

問題:整修空間需要費用、不會寫計畫
解法:#耆老知識 #親友工班 #好友設計師 #好友夥伴#練習與公部門資源共作 #簡化計劃書格式的我們+起來

種回一片消失的酒麴植物,打造一間排灣族文化的麵麴廚房

pikak 酒麴,是部落重要的地方知識,根據不同地方的環境,所使用的植物也各 有不同。長期生活在部落的 pia 馬清山,謙遜的與耆老學習著部落裡重要的智慧, 並且成為生活。一直以來,透過 pikak 酒麴釀造祭儀中所用的酒,是他最熟悉的 日常,同時擁有父親的外省血統,也承襲著母親的排灣文化,偶然之下他將外省 爸爸喜愛的饅頭與 pikak 結合,竟揉合出絕佳的口感。

「分享給同樣想學習的族人,就是對教導我的耆老,最大的回饋。」同時,pia 馬清山也開始在思考,有沒有一個空間可以分享酒麴的知識,又能製作酒麴饅 頭。習慣獨自堅強也不擅長寫計畫的他們,第一次嘗試讓公部門成為夢想的夥 伴,選擇不同於計畫書提案的說夢想模式,並且也學習跟著計畫的推進,在一種 不得不的進程中前進,讓夢想慢慢成為一個故事,從故事慢慢長出一個空間。

透過好友空間規畫師聖華的建議,依據使用空間的需求繪製設計圖,找來弟弟擔 任工班,在日本讀書的好友繪製酒麴圖卡,pikak 麵麴文化廚房,不是一個人, 而是一群人才完成的空間,未來也希望能成完延續酒麴知識的重要場域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一張照片

在地知識的學習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盆栽+鋤頭

只有透過不斷學習、反覆的練習,才能將文化融入到生活中。 而「鋤頭」最能 代表我們,將文化落實在生活中!

撒巴里文化藝術工作室 南迴\土坂
ljuwa kalivuwan張威光+天上的爸爸+摯愛的家族

問題:家裡客廳改建的作品陳列空間、20年前的內部裝潢
解法:#部落工班 #家族協力 #盤點與作品 #規劃作品陳列主軸

延續父親精神與意志 打造創新與傳統的新樣貌

土坂部落裡的撒巴里文化藝術工作室,是 ljuwa 爸爸朱財寶一手打造的木雕空間,回到土坂的 ljuwa 重新認識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空間,他有一個夢想,能將這個空間好好整理,留下爸爸的記憶,透過自己的手藝創作撒巴里文化藝術工作室的另一種樣貌。

從小跟著爸爸一起學習木雕的 ljuwa,延續著爸爸對木雕工藝的喜愛,將土坂的文化結合工藝與大眾進行對話,ljuwa 融合當代的技術與實用性,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開創出一條新的可能。藉由我們+起來,把工作室重新整理,打造一個好好展售作品的空間,也成為遊客來到土坂,能好好分享爸爸故事與自身文化的地方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雕刻的工具

從爸爸那裡傳承到的鐵鎚,以及雕刻工具,讓我可以使用工具,賦予木頭不同的生命力!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Sapari 杯墊

「Sapari 撒巴里」是爸爸的名字,延續著爸爸對木雕工藝的喜愛,將排灣族圖紋融入木雕工藝之中,希望透過作品分享爸爸的故事與部落文化。

Kadruwan,巴布麓青空間 臺東市\巴布麓
巴布麓青年會+巴布麓部落的大家

問題:沒有青年聚會空間、流離輪轉的青年聚會、嘴巴說說、市區土地寸土寸金
解法:#中生代裝潢師傅 #打造青年空間 #青年藝術創作 #少女夢務實做 #有人逼就有人做 #剛剛好的時機 #行政部門部落組織的支持 #女力承擔

搭建青年聚在一起的空間,回應當代需求的場域

「有一個空間是我們很想要的事!」Kadruwan,在一起的地方。位在臺東市中心的巴布麓部落,青年會是部落做任何事情的核心,青年心中一直有個夢想,擁有一個屬於青年的空間,讓大家聚在一起,但始終缺少往前的一步動力。透過我們+起來,用著不害怕的心,青年一起正式跨出第一步。空間,會自然舒服的讓人凝聚起來。在青年的發起,中壯年工班叔叔伯伯的協力下,空間順利完工。第一步雖然有限,但卻是扎實的開始,對於部落對於青年都是。當代的部落,面臨更多不同的樣貌與議題,Kadruwan 青空間給予當代部落更多彈性的空間,回應當代青年的需求,從性別、世代、場域,更多的可能也將在這裡發生。

計畫申請後,很多情況卻是真實的讓人喘不過氣:人在哪裡?小時候的夥伴如今各自為生活奔波、有的到外縣市上學、有的只能周末參與、改造工程進度落後,卻落入叫不到人來幫忙的窘境。當時的青年,揹著襁褓中的兒子,拉著先生穿梭在工地間,逐家挨戶地尋找有工程背景的哥哥來幫忙,甚至挽起袖子一起下去做。或許實現夢想別無他法,就是咬著牙。跟著計劃不得不的期程,務實地看清楚每一步,無法逃避也沒有捷徑,那才是這裡實踐夢想的解方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笆佧佈籟工作室的所有裝潢設備提供

沒有這些師傅與工具,我們也完成不了改造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木板木條

我們的空間是由木材木條打造而成,看見木頭材質就會想起我們的青空間。

賽妃手作坊 海岸\興昌
sayfike piyaw章嘉慧+超強工班+米麻岸設計師

問題:缺少工藝空間、工藝技術逐漸流失、老房子環境需要整理
解法:#主動學習 #自己動手做 #堅定信念 #實踐在生活 #相信設計師

打造 sa'sa 工藝空間 讓記憶裡的工藝延續於生活

sa'sa,是過去部落最常見的空間,在這裡休憩、分享與編織。嘉慧的夢想是找回兒時的記憶的溫暖與美好,打造一個 sa'sa 工藝的空間,同時結合自己動手做的竹藤編裝置藝術,讓空間營造出一種舒服的自在感,那是部落耆老們經過時會自然佇足的空間,讓印象中有的東西真正成為生活。

「其實我是從小看,直到長大以後回頭,才發現不見了。」與設計師討論空間的過程中,保留空間原有的特性,兼具使用性與適當的留白,讓陽光可以自然照亮,嘉慧練習著處理材質,練習讓空間回歸生活的環節,期待空間能夠慢慢成為阿美族的文化基地,慢慢鏈結文化健康站、部落青年甚至鄰近的部分,用工藝成為彼此的鏈結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阿公

「小時候,阿公帶著我一起編織,卻不知道那就是一種學習與傳承。」賽妃花了十年的時間,重新找回阿公教的竹籐編織,更堅持在部落將此工藝傳承下去。也因為「阿公」,賽妃才能堅持傳承工藝的這條路!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竹藤工藝品

自從空間改造成手作坊,並舉辦手作體驗課程後,現在部落的老人家會拿著家裡的老物件來問我說:「你會做這個嗎?」 我希望可以一直做這件事,讓美麗的竹籐編織與文化工藝留傳下去。

哈匿藝術工作室 海岸\加路蘭
hani.caki哈匿.扎丮+家人+眾多學陶藝的弟子

問題:一人工作室、進度緩慢
解法:#族群美感 #無敵老公 #自己動手做 #累積多年的人脈

一個人慢慢成為一群人 打造阿美陶的展示空間

長年致力於製作阿美陶,來自加路蘭部落的 hani.caki,把自己的後半輩子都投入阿美陶的推廣,擁有一片製陶園區的 hani,是許多學徒曾經學習阿美陶的空間場域,諾大的場域 hani一個人在這裡教課、整理還有許多的勞務,但是他的工作室是一個讓人舒服放心的空間,不管是族人或是想學陶的人來到這裡,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,離開以後,自然而然地又會再回來,像魚群洄游一樣,因此hani發起一個夢,讓這個空間多一個藝術品可以展示的位置,陶藝的作品、族人竹編的作品、甚至是畫作,都可以,因為這裡就是讓大家展示各種生活藝術的場域。

對於不擅長計畫的 hani,反而透過計劃必要的推進,讓自己練習在時間進程一點一點完成,也有因為我們+起來特有的彈性以及公部門能體系部落執行計畫的不易,在過程中讓hani 一點一點建立起自己的信心,就像慢火緩緩燒製的陶器,那份獨有的美感,是緩慢才能留下的印記。透過園區與阿美陶,hani的夢想還會繼續往前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陶藝作品

作品上的圖紋代表著:阿美族是太陽的子民,月亮是媽媽,用光芒照亮著我們;波浪,則意象著我們是靠海的民族;鼎代表著我們的灶,祖先用這些器具養活我們!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汲水壺

哈匿嘗試改變傳統的燒法,將溫度提升到快 1000 度,因此在壺上產生的顆粒,就是燒製過程中,被熔融的稻殼、稻草黏在壺上。哈匿透過顛覆傳統的燒法,加以設計燃材的擺置,燒製出展現阿美族陶藝生命力的代表作之一。

亞設之地手作烘焙坊 海岸\東河
李秀春+米麻岸設計師+計畫團隊

問題:想改變經營模式、想修繕空間、悶熱狹小的製作空間
解法:#依經費實際評估 #開始就停不下來 #充分溝通 #一步一步來

勇敢跨出第一步,開啟停不下來的空間改造

取自聖經的亞設之地手作烘焙坊,是李秀春在部落開設的少數甜點店。不同於內用的形式,亞設之地是採用電話聯絡後取餐的形式,但在秀春心中很希望,能打造一個讓遊客好好坐下的空間,並且能夠成為讓部落孩童手做體驗阿美族傳統飲食與甜點的地方。

在與計畫團隊分享夢想,並跟設計師實際討論後,評估現有的資源與夢想實踐的差距,因此重新開始思考,什麼是現階段一定想完成的事情。最後,我們+起來與亞設之地,決定開始從門面修繕以及綠化植栽最做為實踐夢想的第一步,在整修的過程中,秀春也自主地提供資金修繕鐵皮,他發現夢想當夢想跨出第一步以後,有一種停不下來的心,會持續的被點燃。相信亞設之地終有一天,會成為心之所想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烤箱

感謝烤箱讓我烤出麵包!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我的手

最常用到的就是「我的手」,烘焙麵包從揉製麵團、備料、攪拌⋯都需要用到我的手。感謝我的手,讓我做出各式蛋糕麵包,讓我朝夢想一步步邁進!

salong農產品展售中心 縱谷\初來
Dahu Ispalidav 胡志龍+Aziman Takisdahuan許凱文+熱愛初來的大家

問題:想開發遊程、很多工坊沒有串聯、資源需要整合
解法:#串聯工坊老師 #發覺部落各行各業 #部落工班

串聯部落點點繁星 打造屬於部落職人的遊程

擁有初心榕棧做為實踐夢想的前例,初來青年的夢想慢慢放大,這次他們發現在部落裡有許多資深職人,包含皮雕、木雕與手工藝等等,都是部落重要的工藝文化,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讓更多人認識,因此dahu 跟初心榕棧的凱文集結關心部落發展的大家,提出一個夢想,希望透過遊程開發,讓這些工坊串成一條路線,推動另一種部落遊程。

在南橫之上的初來,有接駁車的族人、會餐食的族人、有工坊的族人、能導覽的族人,dahu與凱文一點一點把大家串起來,並且透過我們+起來嘗試修繕老舊的倉庫,充分地與大家討論,讓空間未來修繕的樣貌,能夠貼近大家的需要,初來的夢想現在持續進行式,有機會一起來一趟工藝旅遊吧!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我的媽媽

當初因為媽媽的關係,我才會開始成立現在的工作室,讓我踏出夢想第一步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薏苡珠手環

「薏苡珠」是植物生成的珠子,族人會用於節慶時穿搭的項鍊與吊飾,但是目前很少人注重這部分。我們自種生產薏苡珠,也開發成創意體驗課程,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布農族配飾文化。

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附設捌個零社會企業 南迴\土坂
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+捌個零社會企業

問題:協會轉型、遊程空間有限
解法:#發展社會企業 #整合資源 #搭建taqtaq #padral

說故事的空間 結合環境、文化與地方特性的遊程空間

paqeljing,排灣族語裡孕涵相互扶持、幫助之意。長期致力於南迴地區長者幼童照護的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,在伙伴的共同努力之下,開始朝向社會企業的型態發展,期待為社福類型的協會,找出另外一種營運模式。近幾年更透過農場與部落連結,開始推出特色的小旅行與餐食,協會有一個夢想,希望能搭建主題空間,成為能夠教學、工作坊、展演與食農體驗的地方。

在討論後,決定透過我們+起來的計畫,搭建起 taqtaq 與 padral,做為煮食與休憩的空間,讓整個遊程空間能夠更趨完整,並結合農場所種植的地方作物,讓捌個零社會企業運行成為一個擁有地方樣貌的在地小旅行,為當代社會企業開拓另外的可能。

最感謝的一件物品:三張照片

照片中分別是是農務班的大哥、大叔,與 Vuvu,因為有他們的幫助,才能使這空間弄得這麼漂亮;其中的靈魂人物就是 Vuvu 班長,他不辭辛勞地陪我們上山下海、風吹雨淋,將排灣族傳統建法的知識傳授給我們下一代,我們非常感謝他。

最常使用或代表性的一件物品:竹子

我們搭建 taqtaq 涼亭的建築工法,都需要用到「竹子」。所以竹子在排灣族生活裡面,是很具代表性的。

夢想SOP

我們想要慢慢找出一套方法,互助我們的夢想。

  • 夢想實踐的第一步,找共鳴。

    不同其他計畫,我們+起來運用部落更擅長的說故事,練習把夢想說好,並透過不斷的拜訪、對話與培力課程,慢慢聚焦找到夢想實踐的方向。

    1. 拜訪
    2. 練習說夢想
    3. 培力課程
  • 夢想實踐的第二步,找方法。

    我們+起來除了夢想基金的經費挹注以外,團隊更透過一對一的陪伴面對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,並適時地引入協力者與設計師,讓夢想實踐的剛剛好。

    1. 提供協力者、設計師
    2. 經費挹注
    3. 一對一陪伴
  • 夢想實踐的第三步,找夥伴。

    一個人做夢很孤單,一群人實踐很可以。透過歷屆夢想實踐的單位分享、互相參訪以及成果展的辦理,找到夢想路上一起的夥伴,成為互助、護住彼此的圓。

    1. 學長姊回娘家
    2. 夢想提案單位相互參訪
    3. 成果展
    4. 願意傾聽理解的公部門

找夥伴

我們+起來計畫,源自於2017年,由臺東縣政府向花東基金所申請的原住民再造山海部落新美學計畫。計劃的開始著眼發展在打造友善的遊程,強調以文化為基底,加乘各項的可能,包含文化+教育、文化+設計與文化+體驗等。從兼具文化性與公共性的空間修繕出發,以點的修繕串起線的發展。因此在初期的計畫,強調自身文化的調查、詮釋與內化,並藉由空間成為載體,期待打造更多的學習工作坊。

隨著計劃地推進,我們+起來更著重在人的培力。從一開始的美學探索、品牌經營,慢慢推移到故事策展,期待空間的想像有更多元的可能,更在2020年培育出獨有的部落CEO,有系統的整合各點,藉由實際的培力與實作,從人連結空間。而夢想基金也從硬體的補助,納入活動與策展的費用,期待計畫從被動的推廣旅遊,轉換到自身故事的策展。

我們+起來,隨著計畫的前進,漸漸回應著部落的需要。
我們+起來,讓大家在做夢的路上找到合適自己的夥伴、專業的夥伴~